2021/10/04 群眾觀點 劉郁葶
打破線性消費!環海推出塑環真®集資計畫, 推動循環經濟讓資源生生不息
在自然界中,所有的物質會不斷再生,某一個物種的廢棄物,是另一物種的食物;太陽供應源源不絕的能量,萬物出生、成長,最終死亡,養分回歸到土壤,不斷循環。
但人類的世界,卻採用線性的模式,一般的消費習慣為購買、使用,最後丟棄。當新款手機推出時,我們把舊款丟掉;洗衣機壞掉了,就重新買一台。每一次,都是在消耗有限的資源,製造更多的污染,這樣的模式難以讓環境永續發展。
環海淨塑留意到「用後即丟」的問題經常發生在生活用品上,因此推出《塑環真®集資計畫》,以「循環領鮮盒」為起點,期盼讓循環消費模式深入日常生活中,進而透過塑膠循環來實踐「源頭減塑」。
打破線性消費!資源封閉回收再利用
近年來,循環經濟逐漸被重視,但它背後的概念與運作模式,卻鮮少人知。環海淨塑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策略總監任兆玲解釋,以塑膠製品來說,它的生命週期歷經購買、使用、丟棄,即便經由資源回收,也因為再利用率過低,最終可能會流到大海污染環境。反觀循環消費經濟,產品從生產、販售、購買,最後經過封閉回收與再生利用,資源在這個封閉圈中不斷循環,打破線性的消費模式。
環海在設計初期,以循環設計思考產品「一生的規劃」,例如材質的選用、排放多少碳足跡、維修的可能性,以及當產品「壽終正寢」後要如何方便拆解回收,如何製成新的產品,都會一併考量進去。
環海淨塑又是如何具體將循環經濟落實呢?在整個流程上,民眾可以贊助環海淨塑自行生產的保鮮盒,當保鮮盒無法繼續使用或用不到時,可將其寄回給公司,環海淨塑會把食品容器再製成其他塑膠產品,將塑膠妥善循環利用,資源因此循環不息。
保鮮盒也有使用期限!健康警訊不可輕忽
或許有人好奇,為什麼保鮮盒會需要更換?其實,保鮮盒有一定的使用週期,膠條發霉、盒子泛黃,甚至有了刮痕後容易藏汙納垢,細菌也可能在其中滋生,進而影響到使用者的食慾與健康,因此有更換的必要性。她說:「若是仔細檢查家中的保鮮盒,經過高頻率的使用後,幾乎都是泛黃且有刮痕,甚至有些扣蓋都已經斷裂,影響到氣密保鮮。如果長期間忽略清潔,防漏膠條非常容易產生黑點、滿是汙垢,這些其實都是保鮮盒不能再繼續使用的警訊。」
另外,總監也觀察到,上一代的「酒矸倘賣嘸」,就是最古早的循環經濟模式。就如同美學大師蔣勳曾說的:「我以為父親吝嗇,原來是他心中沒有垃圾。」在那個年代,一個米酒瓶拿去柑仔店可換五毛錢,將玻璃瓶資源回收再利用。現今,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價位較高的生活用品,不能繼續使用卻又捨不得丟棄,進而成為「斷捨離」的課題。以保鮮盒來說,髒了、壞了或不會再使用了,很多人覺得丟掉可惜,總以為有天會用到,一直將盒子收藏在廚櫃角落,反而形成資源上的閒置與浪費。
為了鼓勵贊助者循環回收,環海做到責任生產。不論是目前集資活動的循環領鮮盒,或是環海其他循環商品,都會透過環海「封閉式循環」體系承諾回收。未來不再使用時,只要將產品寄回給環海,就會給予贊助者購物金,讓顧客以優惠再購繼續循環消費生活。舉例來說,集資頁面上整組循環領鮮盒的超早鳥方案售價為 1,460 元台幣,幾年後若贊助者的領鮮盒已不再使用、想換取新的,可以將保鮮盒寄回給環海淨塑,並換取最高達 50% 的購物金。
以使用代替擁有,顛覆物品所有權概念
此外,環海淨塑的領鮮盒上有別出心裁的設計,這來自於團隊對「剩食議題」的重視。根據聯合國環境署(UN Environment Programme, UNEP)發布的最新糧食浪費指數報告,2019 年全球浪費近 10 億噸的食物,換句話說,全球糧食產量有高達 17% 的食物最後被丟到垃圾桶。因此團隊特別在盒子上設計轉盤,提醒贊助者 3 天內要把食物吃光,否則放太久的食物會影響健康,丟棄又造成浪費。
總監強調:「在整個過程中,材料是百分之百的循環,可以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。這樣既鼓勵你去循環消費,我們也能讓資源更好地控制,確保回收物的品質與材質單一性,來提高回收與再製的效率,讓塑膠不斷循環。」此種新型態的消費模式類似於「租賃」,主張「以使用代替擁有」,顛覆一般物品所有權的概念。環海淨塑將此模式當做一個社會「食」驗,尤其在疫情期間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倍增,希望透過循環消費與重複使用方式,讓民眾養成習慣,減少塑膠廢棄物的產生。
延續塑膠生命,將食品容器轉化為地墊、盆栽
環海淨塑在回收過程中,將使用單一最高食品等級 PP 製作的保鮮盒直接打碎,並透過熱能重新塑形、生產新的產品。然而,礙於台灣的法令規定,「廢塑膠再利用之產品或商品不得供作盛裝食品之容器」,因此,回收後的容器僅能製成「非食品容器」的產品。
環海淨塑會將其製成不同功能的民生用品,舉凡賣場的菜籃、推車、水桶,或家中防撞的塑膠地墊、衛浴用品等,都可以是用再生料製成;此外,環海淨塑獨創的「循環好盆友」,亦是用再生料加上台灣稻穀農廢料製成。
回收率只有 9%!塑膠未確實掩埋恐流入大海
儘管循環經濟的理念良好,但總監表示,推動的過程並不容易,原因在於——社會大眾對循環經濟很陌生。許多人認為,現在每天資源回收已經做得很好了,這不就是在實踐循環經濟了嗎?總監點出,儘管台灣回收制度已行之有年,但資源「再利用」的比例卻相當低,根據「綠色和平」的報導,從 1950 年代至今,全球被製造出來的塑膠,只有 9% 被回收,而其他塑膠多半以「焚燒」或「掩埋」處理。然而,焚燒的過程會造成空氣的污染,若沒有確實落實掩埋,這些垃圾將會飄流到海上,遺害環境千萬年,單靠當前的回收制度顯然不夠。
此外,如何提醒贊助者回收容器,亦是一大挑戰。一般來說,保鮮盒的生命週期約為 2~3 年時間,因此環海淨塑會在期間透過會員計畫,提醒贊助者幫保鮮盒做「健康檢查」;同時透過購物金的誘因,讓贊助者主動把已經不能使用的保鮮盒寄回進行再製。
環海淨塑也意識到,贊助者會認為寄回去很麻煩,但總監強調:「循環經濟會改變你的消費行為,可以透過這些『小麻煩』的事,進而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更多『大麻煩』。」現階段依然積極說服贊助者,不使用的保鮮盒不要亂丟,記得將它寄回來,環海淨塑可以做更好的利用。
由於循環經濟的整體概念較為複雜,總監認為,若只是單獨銷售領鮮盒,恐怕難以將循環經濟的概念傳達清楚,因為民眾只會看到物品本身,而不了解背後存在的「理念」;因此希望透過群眾集資的方式,讓社會大眾對循環經濟有更多的理解與認同。
塑膠不可怕,關鍵在於如何使用
此外,總監也觀察到,許多人對塑膠有先入為主的印象,認為塑膠就是糟糕的。但她指出,塑膠並非不好的東西,是受到污名化才讓大眾對它有負面印象, 如 2010 年轟動全台的塑化劑食安風暴,讓社會大眾誤以為「塑膠就是有毒」。
但事實上,當時是不肖業者把塑化劑摻入飲料、糕點、麵包⋯⋯等當中,引起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疑慮;另外,塑化劑的功能是讓東西變軟,因此可能會加入雨衣、水管⋯⋯等,而食品容器本身具備一定的硬度,相較於軟性塑膠製品,存在塑化劑的可能性較低。但難就難在,「消費者現在就會有陰影,覺得塑膠就是會產生塑化劑,或裡面就有塑化劑。所以也是我們在溝通時,很需要表達清楚的。」總監希望在推動循環經濟的同時,讓贊助者理解到:「塑膠本無罪,重點是怎麼使用。」
疫情加劇環境負擔,環海盼推「循環租賃」減少廢棄物產生
環海淨塑除了生產產品,也不斷思考如何擴大「循環經濟」的應用。總監注意到,今年 5 月中本土疫情爆發,餐廳禁止內用,民眾外帶需求量大幅提高,也因此造成大量的廢棄物。除了餐點本身的紙盒,另外還有紙碗、塑膠湯匙、免洗筷,全都裝進一個大型塑膠袋,一頓餐下來,消耗許多一次性的塑膠製品。根據《中央社》報導,環保署統計,今年 5 月至 6 月全台包含廢塑膠盒與廢塑膠盤回收量為 5,343 公噸,較去年同期 4,063 公噸,增加 31.5%!
外送對環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,環海淨塑原本預計要在去年推動「綠色外送」,但過程中面臨相當多的挑戰,例如:租借的餐具要如何歸還?要去哪裡歸還?因此目前計畫會先聚焦在減少一次性飲料杯的使用上,總監說:「根據環保署的資料,台灣連鎖茶飲店、咖啡店、連鎖速食店及便利商店等,每年供外帶使用的飲料杯高達 15 億個!目前也透過『循環餐飲容器』的租賃解決方案,先從相較單純的飲料杯著手,與通路、店家合作,讓消費者怎麼買就怎麼『環』。」。
環境越封閉越好!企業、電影院利於推動循環經濟
因此,環海淨塑也提供 B2B 的服務,主打以「服務代替銷售」,與企業、超商、量販通路以及品牌商攜手合作,翻轉目前多半為尋找包裝替代材質,與回收的通路減塑策略,提供「循環包裝容器」,和如前述的「循環餐飲容器」等解決方案。
總監認為,考量到回收點與使用者的集中性,實行這類型的服務模式時,「越是封閉的場域,越容易做」。舉例來說,企業集團即是一個最簡單的封閉場域,員工聚集在整棟大樓內,若要回收、清洗餐具會很方便。其他封閉性的場域如「電影院」,觀眾進去前,可以選擇用循環容器裝爆米花與可樂,出場時,將容器置於門口的手推車內,如此可以一舉減少大量一次性紙杯、紙筒的浪費。
此外,若企業舉辦實體會議或記者會,通常會在會中提供餐點或精緻餐盒,這些紙盒、紙杯、紙盤也能以「循環餐具」替代;當參與者享用完餐食,即可將循環餐具留在原地,環海可以盡快回收與清洗。環海提供把「循環餐具」結合「清洗」的逆物流的綠色運籌服務,並承諾在衛生與產品的品質上嚴格把關,讓使用者用得安心。
無法再等待,我們就是能改變的最後一代
環海淨塑提供多元的服務或產品,希望能減少環境負擔,讓地球資源不會消耗殆盡。「環你所有的,還你想要的」,環海淨塑中的「環海」,一方面代表「循環」,另一方面意味著要「把海還給海洋」。無法再次回到產業鏈的廢棄塑膠高達 9 成,它們多半會流入海洋造成生態浩劫;而這些廢棄物終究會透過食物鏈,回到人類自己身上。還海於海,也是還健康於全體人類。
過去常聽人言:「我們要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」,但環海淨塑董事長湯文清說:「我們是能夠改變的最後一代。」環境的問題刻不容緩,改變必須立即開始,讓環境得以永續發展,地球資源得以生生不息。
>>> 點我前往支持《塑環真®集資計畫》